揭秘哈军工!战火中催生 高起点创建
编者按: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厚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基因,赓续忠诚担当的红色使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特开设“学党史知校史”专栏,引领师生在校史故事中追寻“红色密码”、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于办学路上重温党史、滋养初心使命,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0165ej5tfi2010年在央视第一套综合频道
播出的纪录片《揭秘哈军工》
《揭秘哈军工》简介
1952年朝鲜战场志愿军凭借勇敢拼搏的精神打败了美国军队,虽然胜利但是伤亡惨重,新生的共和国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存在悬殊差距。技术装备,急需武器装备方面的人才。毛泽东听取斯大林的意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新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陈赓临危受命。军事工程学院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设置专业。组建系统的教育教授名单。追寻哈军工的精神脉络,历数哈军工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追寻哈军工人的脚步,展现了他们在共和国的许多重要岗位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哈军工,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哈军工高起点、高速度的创建是绝无仅有的,对于新中国来说,建设这样一所学校满载了强国安邦的渴望。68年来,他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相联,与祖国共成长。
战火催生的哈军工
20世纪50年代,一场战争双方武器装备和技术力量相差悬珠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促使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理想迫不及待地需要付诸实施。1952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第二年,经过周密的论证,3月,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经林彪、周恩来、朱德审阅同意,送达毛泽东主席批办,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至此,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开始创办。
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了《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及调整方案》。《方案》指出,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要求1953年9月1日开学,并决定以中共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组织基础,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及调整方案》
1952年7月8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陈赓的任命令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主席为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颁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训词对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工作与学习作风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成为军工办学的指导思想。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代表中革军委向陈赓院长授军旗。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
跨越式发展的哈军工
哈军工创建之初,按军兵种设置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等5个工程系,每系拥有一座独立的教学大楼。高起点、高速度地集中力量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是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背景下,国家财力有限、军队技术力量薄弱、各军兵种没有条件分别建立各自的高等技术院校时采取的措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军工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我军各军兵种所需技术干部数量日益增加,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高等技术学院已不能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当时新中国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加快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速度,更好地为国防事业做贡献,出于对国防科技专业整体布局的考虑,处在发展鼎盛时期的哈军工人选择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分建道路,将高精尖的专业留下来,进一步结合国家需要和国防需求,新建了导弹、原子等一批尖端专业,将部分常规专业从哈军工分出去交给各军兵种独立办学。
学院处以上干部转业合影
1966年4月1日,哈军工退出部队序列。成为老百姓的哈军工人仍然穿着军装办学。在哈军工人心中,哈军工可以退出部队序列,但哈军工人为国防服务的使命与责任不可以改变。从1966年至1970年,退出军队序列后的哈军工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在这个阶段,学院面向军队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将院系做了调整,将导弹工程系改建为火箭工程系,新建了计算机系。
改制后学院的系及专业设置情况
硕果累累的哈军工
哈军工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共经历了两次的分建。
早在学院建院方案中就曾提出,各系应尽量包括未来各军兵种教学组织的全部雏形,在条件具备时单独成立学院。1959年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学院分建改建的建议。报告中说:“由于我军技术装备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对工程技术干部的需要日益增大……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学院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要,势在必分。从现实可能性看,军事工程学院常规武器各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军工分建报告》
在陈赓的倡导下,我国军事技术院校的一次重大调整工程开始启动,这也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学校合并,建立炮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与长沙迁去的工程兵学校合并,建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南京,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一部分。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北京,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彻底决裂。12月4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毛主席的思想,东北是前线,哈尔滨是重工业区,交通枢纽,是第一线,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军委决定学院要内迁,到三线去办学……这是国家的需要。”1970年,学校经历了刚刚分建不到10年后的第二次变迁。
1970年3月1日,国防科委派出调研组进入学院,主持学院分建和搬迁工作。哈军工主体(院直领导机关、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组建长沙工学院,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后于1973年返回长沙工学院。1978年长沙工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留在哈军工原址,成为了唯一在哈军工原址办学的哈军工后继者,定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后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风洞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2007年该所与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
从1953年哈军工建院到1970年,这所大学经历的考验与磨砺可见一斑。人们在描述史实的时候,经常用到这样的词汇:分建、解体、肢解、变迁……但无论怎样,哈军工都光荣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哈军工办学十七年,培养了十三期12000余名毕业生,完成了数百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天,她孕育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种子已全面开花结果,分布在祖国各地一批继承了哈军工优良传统的军事技术院校迅速走向了成熟,并发展成为知名的大学。哈军工由此成为了新中国国防事业高科技人才的发源地,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哈军工的创立,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而有远见决策的正确性。哈军工以特有的方式为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是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来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几经变迁,哈军工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她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一代创业者的青春记忆里。哈军工丰厚的精神和物质遗产,以及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哈军工后继者的宝贵财富。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编辑 | 叶晓丽
信息来源 | 央视网 《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
《走进哈军工纪念馆·走进哈军工》
排版 | 李少硕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